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今发布科研成果
    地球科学重大发现挑战权威假说
    11:00 上午首发
    本报讯 (记者 张炯强)今天,由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领衔的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发布全面成果。其中,“陆地如何张裂成为海盆”和“气候如何进行周期变化”两大地球科学重大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挑战了此前的世界权威假说。
    “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是迄今为止我国海洋界规模最大的基础研究计划。8年中立项60个,参加者700多人次,在南海深水区实施了数以百计的锚系测量和海上试验,进行了多种深部地球物理试验,完成了四个大洋钻探航次和四个深潜航次,以及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学科大量的观测与实验。
    汪品先介绍,首先就海盆的形成,世界上研究的标准来自北大西洋,198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认为南海的形成过程就是大西洋的翻版,只是规模小、年代短而已。而此次南海钻探,否定了原先的假说。1000多万年前的南海比现在几乎大一倍。
    中国研究人员在南海发现,早在大陆岩石圈张裂之初就有玄武岩涌出,很快就转到海底扩张、形成大洋地壳;在大西洋却要经过长期拉张使得地幔岩变弱,才会破裂出现玄武岩。因此,“南海不是个小大西洋”。研究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岩石圈:大西洋张裂的是超级大陆内部坚固的岩石圈,南海形成却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相对软弱的岩石圈。表面看来有所相似,其实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海盆形成机制,前者是“板内裂谷”、后者是“板缘裂谷”。南海的研究指出国际文献和产业部门实践中将两者混淆的错误,提出西太平洋边缘海是“板缘裂谷”形成的系列,有待采用新视角、新技术加以重新认识。
(责任编辑:莫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