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第四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召开
12月17日,第四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本届会议主题为“数字丝路服务可持续发展”,研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指标选择与示范,建立针对“一带一路”的地球大数据信息汇聚与共享机制,提升地球大数据科学发现和决策服务能力,推动地球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进程。
“大数据正在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地球大数据在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本届大会主席、“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题为“地球大数据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大会主旨报告中介绍了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背景下“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践面临的数据及评估方法挑战,并对2019年DBAR科学计划利用地球大数据开展“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享。
郭华东表示,DBAR计划已提出利用地球大数据开展“一带一路”研究的科学范式,实现了“展示+共享+在线分析”三位一体的地球大数据服务能力。该计划将不断搭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继续加强地球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共享和互利互惠,开发和推广地球大数据应用服务,引领“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合作,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问题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依据和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服务于我国引领科技创新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会上,亚美尼亚不动产管理委员会与DBAR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加入该科学计划。亚美尼亚测绘与制图司司长Artak Piloyan表示,希望通过在DBAR计划下的合作加强在“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领域的应用研究,亚方愿分享本地观测数据,并通过数据共享提升国土管理和环境监控水平。
同时,郭华东代表中科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向莫桑比克农业与食品安全部正式赠送了莫桑比克10米分辨率耕地制图数据。该数据将有助于加强莫桑比克对洪涝、旱灾、农作物病虫害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能力,为莫桑比克农业发展与水资源合理开发提供信息支撑,保障粮食安全。
“DBAR科学计划3年前启动,从最初的22个成员,发展到现在的57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参与,地域上也从亚太地区扩展到欧洲、非洲,从发展中国家扩展到发达国家。”郭华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如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已形成广泛国际共识,地球大数据的科技支撑作用将会更加凸显。”
在同期召开的DBAR科学计划工作会议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80名专家经过讨论,通过了“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方案,并计划于2020年联合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数字丝路”国际会议是DBAR科学计划的重要年度活动,该系列会议为科学家与决策者间搭建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地球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和创新合作,共建“数字丝路”。本届会议由DBAR科学计划主办,中科院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合办,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美国、意大利、摩洛哥、赞比亚、泰国、芬兰等29个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参会。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责任编辑:莫干美)